院 · 士
李慶逵 1912-2001年,浙江宁波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哲学博士学位。著名土壤学家,我国土壤学和农业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长沙农业现代化所所长、中国土壤學會理事长、第四届国际土壤學會副主席、国际磷酸盐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學會副理事长、中国化肥學會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委副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五、六、七届代表)等职。
主要從事土壤-植物營養和施肥,紅壤基本性質、發生分類及利用研究。1937年發表的《土壤分析法》和1953年以後多次再版的《土壤分析法》在我國土壤分析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初,我國迫切需要發展橡膠生産,他接受國家任務,帶領科技人員參加橡膠宜林地考察,提出選擇北回歸線以南種植橡膠樹的土壤學依據,通過對橡膠樹生長氣候、土壤條件和有效施肥的研究,將橡膠樹栽培線推廣到北緯18-24度,爲世界上熱帶北緣種植橡膠樹提供了樣板。1981年我國幹膠産量達12.5萬噸,居世界第六位。這項成果1982年獲國家科委發明一等獎。
70年代初,他提出的碳酸氫铵深施技術,爲氮肥的合理施用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作出了貢獻。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土壤中磷、钾元素的状况和磷、钾肥施用效应,并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幅土壤磷素分布图。为中国磷钾化学 肥料的发展和施用提供了依据。其中,有关磷矿粉的有效条件和合理施肥技术,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最高年份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所主编的《中国磷矿的农业利用》專著对中国磷矿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磷肥品种的技术和合理施用磷肥都有参考价值。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多年研究紅壤的基礎上,主編了《中國紅壤》對中國紅壤的生成發育、基本特性、開發利用和改良措施進行了系統論述,積累了完整資料,在生産上發揮了積極作用。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59-1980年间三次当选为江苏省劳动模范。曾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土壤學報”、“土壤学进展”、“及农业现代化研究等全国性刊物编委,国际《肥料研究》杂志编委。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名。先后主编了《中国红壤》、《中国土壤》、《中国磷矿农业利用》、《中国水稻土》等專著,刊出論文90余篇。
趙其國 著名土壤学家,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1953-1963年参加云南、贵州华南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队任队长,1964-1968年古巴科学院从事古巴土壤研究,驻古巴专家组组长,1973-1978年 黑龙江荒地资源考察队队长,1983-1995年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198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选为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国土壤學會理事长,国际土壤學會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學會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付主席,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中科院农研委主任,所开放实验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苏省、南京市科协副主席。并曾担任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西红壤研究所名誉所长。
長期從事我國及世界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研究。在熱帶土壤發生上,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紅壤具有古風化過程及現代紅壤化過程兩種對立統一的特征。提出以熱量條件、土壤性質爲標准的熱帶作物利用等級的評價方案,爲制定熱作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在促進土壤科學的發展研究中,提出“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圈物質循環開放實驗室”。在長期參加南方紅壤研究基礎上,通過系統總結,提出土壤分區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態與環境評價的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對當前農業現代化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人增地減,人地矛盾,糧食安全,環境惡化,資源減退等提出了新的見解;對江蘇省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系統的建議。近幾年曾建議並參與國家“土壤質量”及“東南環境質量”等“973”研究項目,對農業與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農業清潔生産等重大問題均參與咨詢與研究。2008-2011年參與“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研究並擔任組長。近年來進行“生態高值農業”的研究,並提出了發展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的理念與建議。
曾获中科院竺可祯奖、国际道库恰也夫奖、第四届日经亚洲大奖等国际、国家及中科院奖20次,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发表專著21本,論文400余篇,先后到45个国家访问,讲学。已培养研究生近百名。
朱兆良 著名土壤農業化學家,浙江奉化人,1932年出生于山東青島。1953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
曾任国际土壤學會水稻土肥力组主席、江苏省土壤學會理事长等职。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主委,中国土壤學會理事长、okooo澳客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朱兆良院士多年來一直從事土壤-植物營養化學研究,尤其是對土壤氮素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詣。首次對土壤供氮能力進行了定量解析,提出了田面水中铵濃度和光照是決定氨揮發量的主要因素等觀點;明確了我國主要種稻區的稻田中氮揮發程度及其在氮肥損失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力求減少施肥後留于田面水中的氮量"的稻田氮肥合理施用原則,爲改進稻田氮肥施用技術提供了依據。明確了三熟制中作物的高産對土壤養分供應速率的要求明顯高于兩熟制,指出了土壤供氮進程與雙季稻的需氮特點不相協調,明確了土壤結構是制約供氮早發特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氮肥施用量,注意氮與磷、鉀和矽等養分協調施用的建議。開拓了我國土壤供氮能力與氮肥施用量推薦研究,爲我國土壤氮素研究及氮肥的有效施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朱兆良院士先后主编出版学术專著3部,发表論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中科院和江苏省的10项成果奖。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奖农业科学奖。
席承藩 著名土壤地理學家。1915年10月1曰出生于山西文水,2002年4月19日于南京逝世。
1939年獲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學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農學院碩士學位。
长期从事土壤地理研究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详测制图等领域,均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我国土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土壤分类、详测制图研究中,首次制订了土然壤基层分类与命名原则;还拟订了全国各级分类系统。首次完成了1:100万中国土壤图,井主编汇总了《中国土壤》專著,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分类、命名体系。在华北平原土壤研究中,总结出旱涝、盐碱、风沙、瘠薄为平原低产的主要原因,并选点整治,提出了科学治理与合理改良利用平原土壤的途径。曾主持和参加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等项国家重大研究任务。
编写專著和图集30本,发表論文3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委级科技奖励共12项。
于天仁 著名土壤化學家。1920年2月4日出生,2004年5月22日于南京逝世。山東省郓城縣人。1945年畢業于西北農業學院農業化學系。長期從事水稻土和紅壤的電化學研究工作,創建並發展了我國土壤電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他提出了帶電荷的膠體對指示電極和參比電極都可發生影響,從而産生兩種懸液效應的觀點,並發現膠體對鹽橋的影響距離比一般想象者長得多。闡明了水稻土的以氧化還原過程爲中心的物理化學性質。應用獨有的方法,區分了有機還原性物質的電化學特征;揭示了這些物質與無機氧化還原體系之間的反映規律;揭示了氧的消長平衡、鐵離子和錳離子的形態及各種形態間的物理化學平衡規律。這些成果使對氧化還原條件的鑒別從定性的階段發展到定量的階段,並闡明了其數量因素與強度因素之間的關系。揭示了可變電荷土壤的電化學性質。從離子活度比、動電電位、離子擴散、離子電導中的頻散效應、與專性離子的競爭吸附、氫氧離子的釋放及表面性質的變化等方面證明,傳統上認爲純電性吸附的一些陰離子如氯離子當有可變電荷土壤相作用時可有專性吸附發生。陽離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負吸附,這是恒電荷土壤中不可發生的。可變電荷土壤與質子之間的反應及電子之間的反應也有不同于恒電荷土壤的許多特點。這些成果豐富或修正了主要來源于對恒電荷土壤的以及的一些理論,爲綜合兩類土壤的特點而成的較全面的土壤化學提供了重要條件。建立了土壤中的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學表現爲中心的土壤電化學。根據系統的研究結果,開創性地提出了以土壤中的帶電粒子(膠體電荷、離子、質子、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學表現爲中心的土壤電化學研究體系,是之成爲一個獨立的學科分支。這樣,使能夠將土壤中的各種化學現象、生物現象以及許多物理現象深入到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這個較微觀的基本現象去概括。
曾先后多次应邀赴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访问讲学。1989和1992年曾先后任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和美国Indlana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国际土壤學會土壤胶体表面专业委员会委员及《Biology and fertlity of Soils》杂志编委。
主编撰写了《土壤电化学性质及其研究法》等13部專著,其中英文專著3篇,发表中英文論文180余篇,获国家级和中科院科技成果奖10余项。
張佳寶,男,1957年生,江苏高邮人,okooo澳客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土壤农业化学学士学位,1985年在okooo澳客网获土壤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农业工程系/菲律宾大学获土壤物理学博士学位。
長期從事土壤水循環、物質遷移轉化過程系統模擬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土壤信息快速獲取、中低産田治理與地力提升理論和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重點圍繞我國13億畝中低産田治理面臨的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地力提升兩大科技問題進行突破,創建了土壤障礙因子分類消減、激發式快速培肥地力、易澇漬農田水土聯治等理論與技術體系,創新了土壤參數探測技術與設備,並作爲帶頭人建立了我國農田試驗站聯網研究平台和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著力推進土壤改良向精准對症跨越,科技支撐國家中低産田治理和高標准農田建設行動,爲我國耕地質量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周光召农业科学家奖,2016年获中国土壤學會奖,2018年当选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工程与技术委员会主席,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